活力新衢州 美丽大花园 大家谈 衢州首期《电视问政》有感(九)

电视问政有感2018/8/16 11:51:38
0

(一)市广电 崔岩


首期《请人民阅卷》节目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有目共睹,无需赘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下,在集团领导的周密部署下,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及集团其它相关部门充分发扬了“见任务就喜、见任务就上”的广电战斗作风,加班加点、克服困难、精心准备,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赢得了广泛赞誉。根据徐文光书记“每月一期”“向直播渐进”的要求,我认为,集团有必要理顺节目常态化、直播化的工作策略,将“请人民阅卷”真正办成一档品牌栏目,从而推动大整风行动向纵深推进。

一、推动了三个层面的“后问政思维”

首期节目播出后,一种“后问政思维”已然形成。给衢州广大观众带来很大触动,引发了干部在大整风进程中的一轮“专项大讨论”,还对传统媒体从业者起到了激励和鞭策。

一是对市民群众起到鼓舞作用。《请人民阅卷》的播出在衢州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使市民群众感到鼓舞。其核心在于:在官方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之间架起了一座便捷、有效、直观的桥梁。群众为自己的诉求有了全新的表达通道而倍感振奋。

二是对党员干部起到警示作用。节目播出后,不仅引发了干部队伍中的热烈讨论,还对干部起到了警示作用。讨论的内容包括如何转变作风做好工作,怎样对照“六机”做好转变,怎样更进一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怎样应对突发舆情等,有的也为办好问政栏目积极出谋划策。而警示作用是由“担心被曝光”这个核心而引发的。表现形式有可能是:时刻警醒自己,对于群众诉求不敢怠慢;时刻提醒自己,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要提高标杆;时刻省察自己,今天有没有不符合大整风要求、具有“六机”迹象的语言和行为。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有助于锻造出一名党员干部理应具备的质地,符合大整风要求,符合人民群众诉求,符合衢州长远发展需要。

三是对主流媒体起到了激励作用。激励我们在更高质量地办好问政节目的同时,在日常新闻采编中寻找更为有效的报道方式,采制一批敢于碰硬、能接地气、形式多样、群众爱看的新闻作品并逐渐形成常态,实现新闻内容及样式的“分众化”,从而不断介入和改善民间舆论场,提升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宣传的到户率、到达率。

        

二、提升问政品质的建议

建议一:强信源保障。从集团内部而言,问政节目的信息来源采用媒体征集方式,信源不明确、不稳定、不可靠,给节目策划实施带来诸多不便。建议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强力支持下,协调督考办等相关部门给予专项帮助,可以实行各单位联络员制度,安排专人搜集提供、确保信源可靠真实,并纳入相应考核。  

建议二:强专班队伍。集团内部实际操作层面的编导、记者、摄像、制作、主持人,均属临时抽调,属兼职性质,既要服务于日常新闻和专题节目采制播出,也要腾出手来做问政。思维转换上、精力分配上,办好一两次可以,久久为功不易。从安全播出角度来看,也较难采用直播。所以,建议在台内建立专班,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协调指挥下,安排知晓政策、较有经验、熟知流程的1名编导、1-2组记者、1名主持人(主持人全程介入编导、视频拍摄流程),专门负责电视问政工作。在专班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再考虑临时抽调。  

建议三:强形态创新。目前节目的基本框架是汲取了兄弟台经验,从工作效果上看,已让衢州干部群众耳目一新并形成了较大影响;但从节目创品牌和新闻创优角度考量,恐怕较难获得上级专家的认可。因此,必须走出一条衢州特色的电视问政道路。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一是节目样式逐步创新,尝试不同的问答模式,对于典型性较强的案例,也采取一事一议抽丝剥茧方式问深问透;二是在评审团组成上有所创新,除目前较多同志建议的邀请当事人、邀请社区居民、邀请律师等,也可以考虑“准电话接入”的方式引入“场外观众”提问;三是节目录制地点可以有所创新,对于一事一议式的节目,可以采取现场问政的方式进行录制。


(二)市广电 侯英杰


这一周一直在关注网上对“问政”的热议,现结合台里实际,也来谈三点粗浅的观感,与集团各位同仁交流。

一是内容为王。不必唱衰哪个媒体,媒体竞争,争的是内容,内容永远是王道。什么样的内容是王道?本土、贴地、原创、真实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王道。在社会普遍不太看好电视媒体的大背景下,一档地方台电视节目创下上百万收视,这就是对“内容为王”最好的佐证。事实有力地证明,好节目,受众永远是欢迎的,不管你是用什么样的媒体平台展现。媒体强弱只是相对的,优质内容才是绝对的。那么反观我们其它节目,是否有必要借机进行一番“三疏一改”“三改一拆”?该砍的砍、该并的并、该压缩的压缩、该放大的放大,围绕本土、原创、贴地、真实等要素,集中力量深耕几档品牌节目,做大做强做优。

二是借势借力。问政节目能横空出世,原因很多,但根本在于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徐书记的强力支持和强大后盾,从而得以播出获得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为我们带来了强劲的发展风口,成为集团跨越发展、创新发展,实现换道超车的强大引擎。此番机遇不抓,何时再有此等机遇?我们如何借助问政节目的“势”“力”推动集团各项工作,值得我们每一位广电人深思。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宣传、经营,借势借力都大有文章可做。“不破不立”“先破后立”,问政风正是“破”的契机,比如可借问政节目的专班化运作,推动宣传力量的整合、经营力量的整合,推动干部人事考核机制的变革等等。

三是自我监督。作为媒体,我们习惯了监督别人,但我们也是被监督对象,“问政”风起,监督我们媒体的人一定会更多、监督标准会更严,摄像机除了对牢别人,也要时时对牢自己,学会“自拍”,各项工作都要经得起监督,前提是做好自我监督。除了严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确保新闻真实性和媒体公信力,也需要来问问我们自己各项工作的“政”:“六机”现象我身上没有吗?有哪些表现?如何克服?仅以“复读机”为例,照抄照搬、依样画瓢,是否会束缚我们创新的手脚?还有,我们做了大量的“最多跑一次”报道,我们内部办事是否做到了“最多跑一次”、领导安排工作“最多说一次”?接到工作指令“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做好想办法”? 


(三)市广电 苏醒


党委政府要加强、培训、引导领导干部特别是乡镇基层干部的舆情处置能力,从首期的电视问政的干部现场表现以及采访画面来看,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的舆情处置能力是比较欠缺的。如何和媒体打交道、如何坦然自如面对媒体而不是怕媒体、见着记者撒腿就跑,如何对待采访如实交流、如何利用媒体和群众之间搭一座桥,充分利用采访和节目反之为自己辖区工作向前推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都是领导干部要加强考虑的问题。而不是面对已经存在的工作状况、失误在记者和镜头拷问前闪烁其辞甚至抵抗,最终起到反作用,让政府部门不作为、不担当和干部自身能力水平不够充分暴露在公众面前。当然,媒体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内心也要有纠错容错的根本所在的想法,做好前中后期的沟通很重要。让电视问政在三衢大地生根开花、最终常态化,让干部乐于接受广播电视媒体的监督问责并表现越来越自然、真实,从而让我们衢州的政府工作、社会管理职能效果真正按照人民群众的诉求达到要求,全社会越来越和谐。


(四)市广电 王春俊

 

衢州市第一期电视问政节目《请人民阅卷》于7月5日晚上录制,7月6日在衢州广电电视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并通过广播和无线衢州APP同步播出,据初步统计,全市100多万群众收听收看,这对于电视工作者来说,兴奋的是媒体强势回归,节目火爆;同时倍感压力,如何做好电视问政,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问政节目不走过场,坚持问题导向,直面问题症结,倒逼市级机关各单位、各县(市、区)进一步改进作风、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实现初步目标。目前,问政热线12345的电话量同比上升11.2%,来广电大楼反映信访件达到11件,无线衢州APP后台留言猛增,反映主要问题是农房建设。

首期电视问政节目成功得益于市委徐书记的高度重视以及统筹协调解决各项工作和难题,得益于各个相关部门全力配合,得益于《请人民阅卷》节目团队加班加点拍摄节目素材及6次彩排模拟对练,得益于全媒体传播和各县新闻媒体统一发布、持续推广,吸引了广大干部群众对衢州第一期电视问政栏目的高度关注,形成大整风的舆论氛围。

下一步我们对案例选择要更典型,相关部门组成案例审核小专班,使曝光的问题更典型;同时能够举一反三,使基层类似相关问题通过问政能够解决。我们要弘扬亮剑精神,通过评议器、现场打分、评阅试卷等形式,增强观众阅卷形式;通过增加场内外互动、有礼观察团成员提问、微友、网友提问等环节,进行现场连线,增加节目互动性,形成多元问政。建立一批有知名度、影响力的评论员小专班,评论员与主持人、被问政单位之间的互动。

我们不以问政为目标,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助推市委1433战略体系落地生根。


(五)市广电 徐建林


在集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指挥下,首期电视问政经问政团队辛苦、细致的筹备后,于本月5日顺利录制,并迅速在第二天晚上震撼播出,掀起了久违的电视收视狂潮,引起了广大市民的热烈讨论,各方好评如潮,也大大激发了广电员工的自豪感。身为参与者之一,我有三点感想:一是电视的魅力并没有消失。作为临场感极强的大屏媒体,观众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我们平时只是缺少精品内容,尤其是市民真正感兴趣、关注的内容。所以今后我们要开办更多接地气的栏目,果断减少或舍弃那些没有影响力的栏目,从本质上振兴、恢复电视应有的龙头地位。二是电视问政进一步促进了媒体融合、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经过多轮次滚动播出和网络点播,总的收视(点播)人次已达到150万左右,之所以有这么好的传播效果,除了电视各频道播出外,还得益于集团无线衢州APP、网站、广播、报纸的集体发力,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覆盖,不留死角。这是其他单一的媒体所望尘莫及的,也是集团的根本力量所在,今后重大活动或重大栏目也可以参考这种真正的全媒体传播模式。三是要继续练好内功。对问政内容、节目形式、主持风格等的建议已经很多了,我们要综合各方意见建议不断自我完善,把栏目办得越来越好。技术方面我们也做了及时总结,虽然总体技术支撑很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们已通过讨论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下一步要继续按照直播标准,根据首期节目的实际需求,适当添置一些必要的演播室硬件,全力确保问政现场效果和技术安全。


(六)市广电 郗晓兵


自“问政”节目播出后,反响一浪高过一浪,这让我们电视人兴奋之余,也让我们陡增压力。虽然大家都认为电视问政是直击热点、揭露问题、监督政绩等的有效途径,并为我们能办出这样的节目交口称赞。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要继续办好这档节目,下面的路该怎么走。一,短片的效果。诚然,当我们看到问政整个访谈过程的震撼、流畅以及强烈的说服力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忽视这次访谈所播放的几个VCR。它们可以说是串起这次节目的“新闻眼”。没有几个短篇,这档节目就没有现在这么有说服力。当然,要拍好几个短片,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从选题到拍摄,从暗访到成片,足足可以看出记者的付出和匠心。在这几个短片中,我们记者可以说是穷尽电视所有的表现手法,让真实更加真实,让画面更有说服力,让记录不再乏味。尤其当云溪和杜泽两个乡镇的两组数据,一起摆在观众的面前时,明眼人一下就知道了其中的门道和优劣。因此,当我们在表扬所有访谈现场人员的努力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那些拍短片的记者。当一遍遍不厌其烦地修改、补拍时,他们付出的绝对不会少,甚至我认为可能更多。

二,紧张后的思考。当看到电视上,一些县市领导凝重的表情,一些乡镇干部发言时抖动的嘴唇,我想效果是达到了,因为工作的确不到位,所以就该红红脸,出出汗了。但红脸出汗后,又该怎么做呢?可喜的是,随后的跟进,我们已经能体会到他们的努力和对事业的那份执着。他们没有懈怠和偷懒,没有“六机”附体。但是除了这些部门、乡镇、单位之外,其他部门是不是有紧迫感、紧张感、紧急感呢?“当问政到我头上时,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做?”是不是还是如胀红脸的公鸡似的一问三不知,或所问非所答呢?还是如头埋在土里的鸵鸟般存在侥幸心理。其实,问政不是目的,营造好的大小环境,树立人人做得好,衢州会更好才是我们这么做的关键。


(七)市广电 范晓俊


电视问政播出后的轰动,让我似乎又回到了20年前,那时的衢州电视台也是响当当的,说是无冕之王也当之无愧(现在我说是市广电的,还不如说是电视台的更让人知晓)。以前经常有人找到电视台来申诉,寻求帮助,后来就没有了,再后来还不如一个自媒体有号召力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用当下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不敢担当,不敢亮剑,没有自信,没有原则。这一年多来,集团在付总的带领下,多头并举,也搞的轰轰烈烈,与其他媒体比较起来,也算是旗鼓相当,但是电视问政这一栏目的推出,一锤定音,这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奠定了广电在媒体中的领军作用。

电视问政推出,众人一番感受,讨论得轰轰烈烈,好像都才刚刚醒来。扪心自问,没有书记的鼓励催促,这档栏目开的出来吗?没有书记的敢作敢当,这档栏目有那么好的效果吗?广电就是宝剑,市委市政府在整风的关键时刻,亮出了这方宝剑,这是对广电的信任,也是对广电的考验。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不能骄傲,不能停歇,以做党和政府的喉舌为己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才能成为真正的无冕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