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账户金融, “双碳”背景下的解题方程式

财经2022/1/4 16:46:58
0

1月2日,记者从浙江省委改革办(省数改办)获悉,衢州市碳账户碳金融入选浙江省数字化改革第二批“最佳应用”。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能耗总量和强度)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碳账户金融这一数字化改革举措可谓顺应时势。

2021年以来,衢州以金融应用为牵引实现控碳减碳。通过政府贴息等激励措施,创新推出基于“碳账户”的金融应用场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发涉碳金融产品,提供降碳金融服务,为“双碳”背景下的企业低碳发展提供解题方程式。

创新“碳金融产品”, 让减排者受益

“国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下称‘双碳’)目标,我们要跟上节奏,加快低碳发展步伐。”日前,浙江国光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罗发对记者说。

2021年9月,他所在的企业凭借碳账户生成的“碳征信报告”,申请到“绿色减碳贷”,加快了绿色技改步伐。

据了解,该企业主要生产生物发酵颗粒衣康酸,一年产量1.5万吨,主要出口给世界500强的化工企业。由于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蒸汽量大,碳排放量也大。近年来,企业在工厂内部安装了30个能耗采集装置,进行碳数据实时采集,包括“冷、热、电、煤、气”等全品类能源数据。与此同时,企业通过引进高端设备来进行技术改造。据测算,经过技改的生产线一年能节省1万立方米的蒸汽,折合成400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00吨。

依托“碳征信报告”,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

浙江国光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采集到的数据汇总到衢州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根据后台精准核算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为企业贴上“浅绿”色贴标用以区分碳排放等级。

据悉,企业碳排放达标就显示“深绿”“浅绿”。假如超标则根据程度不同,分别显示“黄码”和“红码”,并发出预警。通过应用碳账户系统,企业可以及时对工艺流程、生产设备实施精准优化策略,进一步推动企业绿色转型,不断提升企业的绿色制造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金融机构会为“红码”“黄码”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助其早日“转绿”。“深绿”“浅绿”企业也会获得金融资源的倾斜。

据介绍,金融系统根据“碳账户”主体碳减排行为,依托衢州市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企业碳征信和个人碳积分信用机制,结合“碳账户”贴标结果,靶向配套金融优惠政策,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在贷款额度(最高可给予正常额度的1.5倍提额系数)、利率定价、信贷审查和用信管理等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支持。

2021年8月以来,我市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浙商银行、宁波银行、金华银行等27家机构,先后开展“碳账户”金融应用场景试点,在“浙里办”平台碳金融“云上超市”上线“工业减碳贷”“农业碳融通”等34个产品,碳账户贷款规模达67.95亿元,有效促进了碳减排。

按照碳减排标准或针对碳减排项目开发“碳账户”金融产品,加快推动绿色金融改革从产业向企业、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比如浙江天蓬畜业有限公司获得全国首笔碳中和项目贷款2000万元,直接解决了该公司“零碳牧场”建设的资金难题。待“零碳牧场”项目投产后,通过排泄物处理、电能替代、光伏发电等路径,企业每年至少可减少碳排放4166吨,可进一步促进企业低碳发展。

同时,金融机构可通过动态追踪“碳账户”信息的变动情况,适时调整风险管控措施,适当提升对“深绿”和“浅绿”标签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

以碳账户金融撬动“双碳”转化

衢州市在“碳账户”建设过程中不仅看重“碳金融”等应用场景的内涵嵌入,更注重其作为杠杆撬动工具的外延拓展,从而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引导居民践行低碳行为。

比如,上市公司浙江华康药业通过实施节能节水减排改造,获得浙商银行“碳易贷”80万美元,每年可直接减少碳排放1500吨、二氧化硫排放50吨,年单位产量碳排放强度下降20个基点以上。

据统计,2021年8月份以来,衢州市通过“碳账户”金融配套支持,撬动企业投入碳减排技改资金达30亿元。

通过“碳账户”金融系统,衢州还挖掘银行个人账户系统绿色支付、绿色出行、绿色生活等18个低碳行为“大数据”,引导居民对标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截至目前,全市个人碳账户贷款授信8.4亿元,发放6.7亿元,其中,柯城、衢江两区累计向个人发放1112笔1.8亿元。

从小切口中催生大场景,碳账户金融应用涵盖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和居民生活六大领域。目前,衢州市已针对六大领域共计1400余个用能主体进行贴标定级。

拓展碳账户金融应用领域,加速产业升级

据衢州市碳账户建设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将借助碳账户线上能源预算化管理系统,推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同时结合碳账户金融,在各领域催生独特应用场景。

充分发挥“碳账户”数据更准、颗粒更细、频率更高的优势,衢州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数智控碳(能)监测体系。在此基础上,按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的碳账户金融杠杆,推进传统高碳企业改造,预计将腾出61.7万吨标煤用能指标。

下一步,衢州将坚持“急用先行、以用促建”,从单一的“碳账户金融”应用拓展到多个领域的应用,加快谋划推进能耗双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和碳普惠等应用集成,出台“碳效论英雄”综合性政策,推进产业碳置换改革、优化碳排放权配置,形成市场化机制,不断扩大提升“碳账户”改革在“双碳”工作中的作用,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低碳发展衢州路径,为全国“双碳”落地系统性解决方案提供衢州样本。

延伸阅读

中国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行长何起东介绍,碳账户金融是广义碳金融的具体实践,指的是以碳征信为核心,引导商业银行围绕制度、流程、产品三个关键环节进行优化升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项金融制度安排,由此实现商业银行投融资业务碳排放核算的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

从可操作层面来说,根据衢州市政府发布的《衢州市碳账户金融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人民银行衢州市中心支行创新建立了企业碳征信制度。碳征信是指采集、整理并保存企业的碳账户信息记录,包括企业用能结构、碳排放信息、贴标结果三个维度。在获得企业授权后,商业银行可通过“衢融通”平台(基于省市数据共享平台而构建的多维数据平台)查询和使用企业的碳征信报告。

通过碳账户金融,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借助碳征信报告全面掌握企业碳账户信息,确定支持对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衢融通”平台的碳账户算法模块测算企业碳排放数据,进行贷前碳效分析,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为差异化信贷政策提供依据。

以衢州市某双氧水生产企业为例,碳征信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该企业总碳排放量为3.7万吨,贴标结果为“浅绿”。根据碳账户算法模块测算,企业新技改项目实施后,CCUS(碳捕捉、利用与封存)能力从每年1.5万吨提高至3万吨,碳中和率从20%提高至39%。根据上述碳效分析,某商业银行衢州分行为该企业发放“绿色减碳贷”500万元,贷款利率优惠30个基点。

从可计量层面说,商业银行可通过前后两期碳征信报告的比较,对投融资业务开展贷后碳效评估。对项目融资业务,商业银行通过企业的碳征信报告,对企业项目实施前后的碳排放数据进行对比,以评估该项目贷款的真实碳效;对非项目融资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实时监测计算期内的累计碳排放量,计算出单位贷款的碳排放强度(单位贷款的碳排放强度=计算期内企业的累计碳排放量/计算期内企业的日均贷款额),比较前后两个计算期的碳排放强度,从而实现非项目融资的碳效评估。

碳账户金融实现了碳排放的可计量,从而为商业银行环境信息披露和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从可验证层面来说,可验证是指碳核算的结果可委托第三方进行验证。但碳账户金融由于数据准确、核算科学,从而保证了碳核算结果的自我可验证,无需第三方机构的验证。

“实现‘3060目标’特别是‘60碳中和目标’,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何起东认为,衢州市碳账户金融的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为实现“3060目标”提供了一条能复制、能推广的创新路径。

首先是碳账户金融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新拓展。碳账户金融本质是从“碳维度”对经济主体的价值评估,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从而为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其次是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呈现高度同一性。传统理论将碳金融归属于绿色金融的子集。但最新的IPCC第六次第一工作组报告表明,碳排放与全球温度变化、气候环境之间有高度相关性,目前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3060目标”提出后,我们有必要对碳金融和绿色金融进行重新定义,使两者呈现高度同一性。

再次是绿色金融标准实现了从产业到企业、定性到定量的转变。传统意义上的绿色金融标准是从产业层面进行定性划分,包括人民银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在内的相关文件均存在划分颗粒度较粗的问题,企业和相关金融机构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碳账户金融通过对“碳”的量化,实现了绿色金融标准的划分颗粒度从产业到企业、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来源:衢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