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新衢州 美丽大花园大家谈丨衢州首期《电视问政》有感(五)

电视问政有感2018/8/16 11:51:25
0

(一)市委宣传部 蔡小平


毫无疑问,电视问政火了,给大整风添了一把熊熊烈火,给广大老百姓点亮了希望之火,给推动战略落地、密切党群关系、提高治理能力燃起了燎原之火。这把火,越大越好,越旺越好!

刚看完节目,个人直观评价:“首期,不容易,好评!不过,个别领导在问政台上态度还不够端正,差评!”。之所以说不容易,据我所知,首期节目从采编到录制没有几天,时间很紧,有这样的节目质量,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加班加点、付出极大心血。相信接下来会越办越好。之所以说个别领导态度不端正,其实倒过来想,也很正常。一是不习惯,领导干部只习惯于上级监督,媒体监督、老百姓监督一时接受不了,也没有经验。二是不是我。我们看到,有的领导感觉冤,我这个地方相比其他地方已经很好了,怎么还来找我茬,怕被误伤了。三是不准确。确实节目中有问题没问准,没抓住本质,但这不是给你质疑甚至傲慢的机会,而是要你自己来点准问题、给出答案。

为此,个人觉得有“三个一”值得再深化认识。

1.“一个目的”。电视问政,说白了,就是电视台按照市委的要求,给老百姓搭建一个监督的平台,为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推动发展,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在这里面,电视媒体和基层政府、部门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为了人民,不是要和谁过不去。在这个目的下,打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媒体和被问政者就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然周黄是假做忽悠曹操,我们是真做取信百姓,把老百姓的主体作用激发出来,形成强大力量,达到推动战略体系落地、惠及人民的目的。

2.“一把尺子”。电视问政的威力,来自背后的问责,大家都怕丢面子甚至丢帽子,怕就对了,敬畏组织敬畏人民敬畏权力本来就不是空话。因此,问责这把尺子用的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电视问政的成败。徐书记已经讲得很明确了,发现问题、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不问责,有问题态度不端正、事后不整改、整改不落实要问责。实际操作中,一定要把握好这把尺子,让基层政府和部门在问政中从躲着绕着到诚恳直面,从找理由、找借口到找本质、找答案。

3.“一个政府”。面向基层群众,一个政府的理念千万要落实到位。老百姓有问题找到你,就是找到政府,你如果还是正向思维,不是我的职责,是他的——向内推;不是政府的问题是群众自我矛盾——向外推;甚至说这个我也没办法,是市里定的,是某某领导要搞——向上推,就是不来解决问题,甚至激化矛盾。王岐山同志有句话说的好,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无限责任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先就要帮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要多站办事群众角度想一想,加快把一个政府落实到位,把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起来,让“主”字大写在三衢大地。电视问政,无疑非常好的“助推器”,他直击的就是民生问题,发动的就是人民群众,最终推动的是战略体系落地。


(二)市委宣传部  叶小斌


阅文件千遍,不如经历一事。整风工作开始后,本也想写点感言,写点心得体会,遍读众多文件,心中似有千言万语,但始终难以下笔。近日,观电视节目《请人民阅卷》,才明白心中的纠结在哪里,找问题抓整风,就是要实实在在,老百姓要的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纸上写的再好,口中说的再动听,一放到现实中就原形毕露。整风,要整到实处,整得不仅仅是行动,更要从思想上去深挖根源,去除病灶。

《请人民阅卷》节目播出后,无线衢州点击播放27万+,深受老百姓关注,社会上普遍反映问政节目真实,实在实直面问题“很过瘾”。这样的尝试,体现出了市委市政府抓整风的决心,体现出整风工作的迫切性和现实性。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各位嘉宾的对问题的看法和立说立改的行动,十天、三天、已经拆除……等等,通过问政,相关的问题应该说都得到相关责任部门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度和速度也是空前的,问题基本有了着落,问政目的也达到了。

在为问政节目叫好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上节目的问题也只有4个,仅仅是个案。当然,因节目时间限制和办节目的目的,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所有的问题都以这种方式来督办,更不可取。但是,节目中反映出的各种不适应却是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推诿、找理由、套话、场面话不一而至。对主持人和嘉宾的提问,词不达意,相关承诺也似勉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相关问题能得到关注和解决,不是因为整风,而是因为媒体的监督,因为被问政,才有了这种执行速度。这应该是我们工作和面上的一个常态,也可以是一种长期形成的一时难以消除的思维方式,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问政,就要把这种状态问出来,问到清除这种错误的根源。

问出来的速度,不是好速度。貌似问题的解决,容易掩盖其他问题。当我们把一种病态的思想当成常态,把工作的惰性当成惯性,把普遍存在的问题当成历史问题,就会陷入熟视无睹的麻木,造成怠政、懒政。从我做起,从现在改起,围绕问题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为不做找理由,要为做成想办法。只有这样,问政就不会当靶子,整风才能取得好效果。

整风正当时,问政还继续。


(三)市市场监管局集聚区分局 江刚


看完电视问政,有三点体会: 一是少找理由多想办法。综观整场,部分党员干部还在讲官话、套话、不了解情况的话,针对问题讲历史、绕弯子,在主持人和嘉宾的步步逼问下,才说了一些切中要害的话。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不想措施解决问题只想办法找理由。“不为不办找理由,只为办好想办法”不该停留在嘴上。 二是少走形式多做实质。农村建房有“四到场”,各部门也有各自的工作程序和要求,用主持人的话说“人到场了,做了些什么?看大戏去了么?”的确,有些党员干部到了等于没到,检查等于没有检查,监管等于没有监管。我们不该也不能是工作中的“行尸走肉”。 三是少点心虚多点自信。面对人民出的卷子,面对镜头,是语无伦次、瑟瑟发抖,还是勇于担当,有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应该握全局、精业务、察实情,做到胸有成竹,才能自信的答卷。 


(四)团市委 童舟


收看了首期《请人民阅卷》,总体感受可以概括为“火辣”与“开放。“火辣”,现场资深媒体人和观察团的紧逼直问、专家评审的现场评价,特别是被曝光的那些逃不了、躲不开、说不响的农房治理问题难题,足以让被问政嘉宾红脸出汗、如坐针毡。“开放”,徐文光书记说,节目是参政渠道、问政平台,是整风十大行动的一项措施,是要开门让人民群众参与监督,而节目里曝光的问题也确实都来自群众监督举报,体现了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的进一步开放,这也将是今后的常态。

收看节目时,我也体会到了三个考验。一是考验对业务熟不熟。农房体系构建和风貌提升工作涉及许多方面的具体政策和业务,如果政策不熟业务不透,就无法回答好各种“能不能”“可不可”的问题,会失去公信力。二是考验面对媒体能不能。收看过程中,也觉得主持人步步紧逼、不容解释有点“狠”,资深媒体人的提问和评价也都直切要害、很是犀利,也替问政嘉宾擦了一把汗,想着“何必呢”。但仔细一想,如今已是“自媒体”时代, “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被问政嘉宾在来现场前还都有时间对有关情况进行了解和准备,但现实工作中的许多百姓问政和拍摄录音都是来不及准备的,这就很考验领导干部的日常积累和临场反应了。三是考验工作实不实、细不细,这也是最大的考验。播出的5个问题,刚开始觉得都有其特殊性,播出来有点“刁难人”,但仔细想来,也都是具有典型性的。云溪乡规划萎缩村房屋批建问题其实是政府规划调整与农民迫切建房之间的这个“时间差”要如何协调的问题;龙游超面积建房的背后是“四到场”没落实;江山、常山的大体量临时性生产用房问题是相关政策不明确、“软执行”和先易后难的惯常做法所致;开化建房规划问题或许也是邻里兄弟矛盾没有调处到位。这些问题在其它乡村也存在,归根到底还是和工作作风有关系。想到自己在乡镇时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当时也埋怨上级没个“准话”总让乡镇自己把握,埋怨有的村民会闹腾把个人矛盾扩大,但不能否认的是,自己确实是有畏难情绪,有等一等、拖一拖的心态。

最后,也是提醒自己,虽然已经不在乡镇一线,很难得有机会直面复杂问题激烈矛盾,但“人人都是大环境”,还是要做好自己的学习调研整风和抓落实,不能放松不可懈怠,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